警察律师故事之——廖修宇:天下刑辩是一家

2012年我从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安系统工作。当时工作岗位是基层派出所的办案民警,由于基层警力的紧缺,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师傅传帮带,直接上手办理刑事案件。
刚开始办案会遇到很多的“为什么?”“怎么做?”,这个对于一向办事小心谨慎的我带来了很多的压力,生怕走漏一个环节或者走错一步把案件办砸。
于是一边办案一边不停地翻书,有时也会向身边的前辈师兄请教,但基层派出所老民警居多,他们更多的是凭经验,不具备系统的法律知识。
因此,2012年我下定决定要考过国家司法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疯狂复习,我于当年通过了司法考试。为什么说疯狂,因为在基层工作繁多的工作任务之余复习司法考试真是一项身心极限的挑战,现在想想自己那大半年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2016年司法部开始推行公职律师,因为我所在的公安系统通过司法考试的民警并不太多,我有幸成为我们市局第一批公职律师。
那时我已经从基层派出所调到法制部门工作,大量的案件让我有机会每天不断地与法律打交道,我现在所拥有的大部分的法律思维都来源于在公安法制工作的这段经历。
除了办理案件之外,我还承担我们单位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这一部分工作是我正式履行公职律师的职责。也正是因为做这部份工作,让我真正地接触到律师这个职业。
在做了许多行政诉讼案件之后,我体会到了很多做律师的感受,也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和成就感。于是2018年我萌生了辞职转行做律师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行动,这是我一向行事的风格。当时从公职辞职做律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于是我拎起电话就约了那些从体制内辞职做律师的前辈。走访一圈下来,其实每个人的处境都不相同,他们给我的建议也是多种多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想要从别人那里寻找自己的答案是不可能的,自己的答案还是要从自己身上去找。那时起,我便不断地问自己,你想要什么,你不要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旅程,听了很多线上课课,参加各种线下工作坊,也认识了很多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坚定地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当我决定做律师后,我开始做我自己的职业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我经历了很多挫折之后才明白的深刻道理。
在此之前的人生中,我很少去为自己的未来谋划,觉得过得去就可以了,或者等遇到了变化再说吧。因此总感觉自己活得浑浑噩噩,没有方向和目标,工作没有激情。我想这也是很多体制内人的共性。
既然有机会让我重新开始一份自己想坚守的职业,那么我想好好地把自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做规划当然不能只是想当然,在这过程中我找了人生教练给我做愿景图、核心价值观发现和天赋激活等。
以前的我们只能通过自己探索做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现如今有很多专业的教练可以辅助我们实现这些,所以我特别想推荐给那些经常问我辞职怎么样、我要不要辞职的人,或许这个方法能让你更清晰当下的你。
因为有三年的公职律师执业经历,根据司法部最新的规定,我可以直接转为专职律师,这真是一个好政策,让我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说华丽并没有说我更爱律师或者不喜欢警察的意思,我只是感觉自己遇到了好的时机。
于是开始寻找律所,办理转证手续,2020年10月13日我拿到了我的专职律师执业证,开始了我专职律师的执业之路。
在拿到执业证的那一刻,我感觉一切都像是在做梦。
昨天还在吃着公家饭不愁吃穿,今天开始就要自立更生。虽然早有预备,但是当现实摆在面前还是让我百感交集。体制,意味着束缚,意味着不自由,这也是我在体制内最常听到的抱怨。很多人认为辞职了就自由了,没有组织管,没有领导管。
这个观念我认为是错误的,辞职确实能让你处于一种看似无拘无束的状态,似乎除了法律没有什么能约束得了你,不需要上班打卡,开会写报告,请假报备,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但当你真正被放置在这样的“自由”里时,很快你就会迷失自己。
多年的体制经历已经让你养成了一种惯性,就像火车在轨道上奔跑突然失去轨道之后,你不知该往何方。我也是在脱离了轨道之后的几天开始有了不良反应,心中总有一种不踏实感,遇到问题也不能向组织汇报了,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得自己来承担最终的结果。你再也不属于任何单位,你只属于你自己。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人一旦失去了舞台、职位的光环,也就只是个什么都不是的普通人了,心中充满焦虑和恐惧。
因此,这种看起来的自由更需要自我安排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如果没有自律能力,这个自由很快会毁了你,让你失去自由。
从旱涝保收的工薪族到自负盈亏的小律师,执业的初期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找到案源,带来收入解决开支问题。
这个问题对我从公安出来的我并没有产生太大的问题,因为之前的工作给自己树立了个人品牌,加上工作以来建立的社交圈。没多久,就有人联系上我,开始接了一些小案子。
因为自己没有办案经验,于是开始我的案子都是找所里其他老律师来合作。因此,我也在和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办案的技巧和执业的经验。
我想作为新执业的律师,跟别的律师去合作真的太重要了,不但能从别的资深律师身上学习到办案的技巧,而且因为每个律师执业的风格也不一样,也拓宽了自己执业的思路。
都说律师是脑力劳动者,我们每天面对的不是这个人的困难就是那个人的麻烦,帮人解决烦恼是我们的专业。但是想要顺利帮人解决困难,你的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律师,不断精进学习,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是日常必须的功课。
我们除了要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去学习新的知识,也要不断学习大量的知识来为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准备。所以,在出来的这段时间里,除去上班的时间,就是在不停地充电学习中。
做律师是不是一定要应酬,关于这个问题我听过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业务型的律师,每天应酬不断,有技术型的律师,只做案子从不应酬。
于是我也看到律师圈中的怪象,有些律师业务不怎么样,但是人际交往广,能拉到很多的案源,然后就找技术型的律师承办。
另一种就是技术型律师,业务特别精通但就是没有案子,因为他不善社交也不爱应酬,所以就只能成为业务型律师的打工人。这是两种极端。
我认为律师还是一个比较综合型的职业,不仅仅是法律工作者,而且还是社会工作者,了解洞悉人性,熟悉社会,才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专业知识是第一位,但是也一样少不了要去跟不同类型和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交流,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像是我作为刑警的时候,也是要跟行行色色的人交道,更好地为侦查破案积累社会经验。
律师也是办案,一样要具备侦查破案的能力,所以在这两个职业之间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也会有应酬,适当的应酬,或跟同行交流,或跟其他行业精英、企业老板,我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去应酬。
很快我开始独立办案,我开始承办一些自己比较擅长的刑事案件。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在面对刑事案件时,我曾经的公安思维和现在的律师思维有什么不同。
公安办案是入罪思维。
虽然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文件一再强调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要全面收集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的证据,但是从公安打击效能的角度出发,在取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他什么罪名,然后想想有哪些证据符合证明这个罪名,还差什么去补什么。
律师的办案思维是出罪。
只有找到对犯罪嫌疑人无罪或罪轻有利的证据才能帮助当事人减轻或者逃脱责罚。但是一个案件证据的形成是有公安在主导的,律师介入就算要调取证据已经是到了审查起诉阶段。这个时候再想去补充调取过去的证据难度实在太大了。
2
这是我从事了刑事辩护工作才能看见的刑事案件的另一面,我也时常重新再审视我以前办理过的一些案件,而中国千千万万的警察,他们都没有机会从我这个角度去看见这一面。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你办的每一个案件都是别人的人生”,我特别有感触。中国的司法进程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因为我有了公安的办案思维对我做刑事辩护有更大的帮助,所以我也想要把自己的这部分优势用在我律师的职业道路之上。
我慢慢的坚定了我要成为一个刑辩律师的决心。都说干律师就要干刑辩律师,刑辩律师是有情怀的律师,我也想拥抱这一份情怀,让我有力量去争取更多的正义。
做刑辩律师更多的是受挫和艰难,当自己的合理合法请求不被办案部门接纳时,当自己苦苦思索加班加点写出的法律意见不被采纳时,当自己的努力当事人家属没有看见而误解你时,常常内心会升起很多无力感。
但是2020年我还是收获了三个侦查阶段释放取保候审的案件,当事人以及他的家属万分感谢,对我各种肯定和赞扬,让我充满了成就感,我又坚信只要我坚守,我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
在我这几个月办案的过程中,我认识也很多刑辩的大咖,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精彩的办案故事。我也认识到很多跟我一样坚守在刑辩道路上的前辈,他们都很热心地教导我。
在我们警察队伍流行一句话“天下刑警是一家”,在律师行业我也感受到“天下刑辩是一家”的感觉。
做刑辩要的是不断积累和沉淀,所以我知道我不能急。
只要我愿意用心去办好每一个案子,每一个案件把辩护空间最大化,我会越来越强大,成为一个和刑侦队伍中一样经验丰富、行家里手的“老刑侦”。
在律所工作的日子里,因为初来乍到,很多人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有他们的帮助才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我的职业过渡期,在我焦虑不安彷徨迷惑的时候,他们引导着我一步步踏上律师职业的征程。
当然我也很感谢我家里人的支持,以前做警察的时候已经很忙了,辞职的时候说等我辞职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了,可现实是我这几个月以来几乎每天都在加班,甚至回到家也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写文书听课程。我总跟他们说现在刚刚起步,过一阵子就会轻松一点。但是我也不能确定这个“过一阵子”是多久。
出来之后,很多人都曾问过我有没有后悔。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精彩的是沿途的风景,和你在旅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难忘的事。
如果我留在警察队伍里,我仍然会是一个敬业爱岗的人民警察,秉公执法,尽职尽责。但既然出来了,我就会尽我所能,去走更多的路,见更多的人,欣赏更多的风景,为更多人提供优质专业的法律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之美、法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