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工亡案:希望与困境交织的十个月

原创作者: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工伤专业律师陈剑峰律师 咨询电话:13910909615
在法律的世界里,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
河北承德的这个超过48小时脑出血工亡案也不例外。这十个月的历程,犹如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充满了希望与无奈。
一、案件开端:现实与建议的碰撞
2024年6月24日,承德的工亡案家属怀着希望来到北京寻求法律帮助。然而,现实的经济压力他无力在京聘请合适的律师。
家属因为救治医疗费等外债累累,难以承担在北京聘请律师的费用。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家属先在本地找律师启动法律程序,这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毕竟,先让案件动起来,总好过停滞不前。
二、赔偿金额:误解背后的真相
工亡者于2023年离世,家属对于工亡待遇赔偿额存在误解。去年6月家属听闻赔偿额为八十万左右,可实际上,若官司胜诉,赔偿额应不低于一百万元人民币,单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就高达98万多,还不包括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等。
这一误解,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属对案件的积极性。
三、放弃与坚持:艰难的抉择
去年7月,家属打算放弃打官司,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决定。
但在7月14日,及时的一通电话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告知家属哪怕以小成本或法律援助启动行政诉讼程序也好,绝不能放弃。
因为在这类案件中,只有坚持打官司,才有可能看到希望。这就和在漫长的黑夜中划船一样,虽看不到尽头,但只要不停下手中的桨,就总有到达彼岸的可能。
毕竟放弃就意味着一分钱赔偿都没有,这对已背负外债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十个月的诉讼:失败与隐患
从去年6月到2025年4月,十个月过去了。这期间家属委托本地律师进行诉讼,然而一审和二审行政诉讼均以败诉告终。
2025年4月8日收到的二审行政判决电子版,败诉原因是超过了48小时。
这48小时的限制,在工伤认定中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且,在一审和二审中均未做脑死亡司法鉴定,病历资料也存在瑕疵,病程记录中关于是否存在自主呼吸未明确记录。
五、未来的抉择:再审与新的可能
如今,家属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委托本地律师进行再审,还是考虑委托北京市常鸿所陈律工伤律师团队代理后续法律程序呢?
家属表示要和另一位家属沟通协商后再做决定。
这个决定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这个家庭能否在工亡赔偿的道路上迎来转机。这就和在迷宫中徘徊的人一样,面临着不同的通道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通向不同的结局。
备注:本文系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工伤专业律师陈剑峰律师原创第1282篇工伤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