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文章

政企双方如何做好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投资控制?如何规避项目超概超算等问题?有哪些相关建议?

2022-03-29 12:17:35 樊林律师 进入主页

作者:樊林

一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方案中关于经济可行性的论证工作。前期工作要做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包括勘察、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成果、概算审批文件等。项目前期工作越细致,越有利于项目实施,也能更好地减少和避免设计变更等情况。PPP项目入库时必须要做好把关的工作。

二是要完善风险分配机制。由于PPP项目周期长,涉及政策(含法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原材料涨价等因素比较多,可能导致项目成本超出双方概算、预算甚至无法落实的问题。这些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在实施方案中合理进行分摊风险有利于将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敞口风险控制到合理范围内。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政府付费及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的绩效考核基本上都是单边考核,相应绩效考核结果用于核减付费(“扣分扣款”),缺乏奖励机制是绩效考核体系的短板,不利于调动企业做好项目高质量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为此,在PPP全生命周期都应体现“增收节支”这个主题。在增收方面,鼓励企业发掘项目赢利点增加收入,体现“分享超额收益”的理念;在节支方面,还要建立双方共赢的“节约成本分享”机制,让社会资本方有动力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降低项目成本,并分享节约成本的利益。

四是建立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动态调整机制。PPP项目的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受限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以及经人大批准的预算,这就是地方政府就PPP项目预算管理的红线。但是,由于PPP项目实施周期通常超过10年,项目前期的这些评价和预算可能和项目实际情况偏离巨大。此种情形下,项目双方可能因付费超支的问题陷入僵局,不利于项目推进实施。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建议建立“动态的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体系和调价结合”的机制。为保持政府财政规划的稳健性,对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不宜频繁调整。建议在对项目中期评价阶段(3-5年进行一次评价),同步对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进行再评价和调整,在此基础上调整付费预算,以适应项目的发展。